会议纪要

第一届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

2011-12-22    点击:

2011年11月30日,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与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以下简称工程院)共同主办,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着力抓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内容:结合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研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承办。

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唐继卫同志,工程院王基铭、朱高峰、何继善、殷瑞钰、张寿荣、孙永福、翟光明、汪应洛、李京文、许庆瑞等10位院士及有关领导,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教授,委员兼秘书长、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教授,委员王孟钧、王建平、王雪青、任宏、成虎、杨建军、苏秦、胡祥培等10位委员,全国71所培养单位的17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教授专程到会致欢迎辞。

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王基铭院士在讲话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工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组成不可或缺的单元。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工程活动的质量、水平、规模、效率,决定着产业发展的程度和竞争能力,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他强调,“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召开首届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意义。他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工程建设的规模、程度和综合影响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迫切需要既有扎实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管理素质和能力,能够有效推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进行重大工程决策,以及有效的组织、管理、实施和完成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国家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满足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工程管理人才迫切要求的重大举措。

唐继卫在讲话中强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不断深入的阶段,大规模工程建设急需大量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领域在研究生培养中进行的有益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值得工程管理培养单位学习和借鉴;相信在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下,特别是在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下,工程管理一定能发展成为一个为经济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学位类别。他指出,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培养单位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制订好培养方案;宁缺毋滥,认真选拔符合文件规定的优质生源;加强师资队伍和产学研平台建设,强化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形成自我评价的机制,确保学位授予的质量。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教指委的作用。希望教指委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突出工程管理特色,把握教育规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保障的机制,促进多方合作交流,使教指委成为政府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联系的重要纽带,成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

陈吉宁作了题为《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着力抓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工作》的主题讲话,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朱高峰院士在报告中概括了我国经济和工程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建议。

何继善院士在题为“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中阐述了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回顾了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从提出到设置的历程,就培养方案和强化教指委职能提出了建议。

贺克斌教授在题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剖析与思考”的报告中分析了各校培养方案和首次招生录取生源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培养单位明确工程管理方向,严格生源学科背景的考察,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工科和管理资源,促进交叉学科协同培养复合式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会上,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常务副主任郑力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院长于华教授分别介绍了各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院士们认真听取了会议报告并提出如下建议:严格考察录取生源的学科背景,把好入学质量关;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设置好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工程哲学观和工程伦理观;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中设置工程领域,按领域设置工程技术类课程并强化职业导向的培养。

唐继卫同志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开的很好很重要,对加深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认识,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要求各培养单位从是否符合设置方案,是否符合指导性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各校的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构建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本次会议召开前,“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WWW.MEM.EDU.CN)正式投入使用。网站将成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的宣传和交流平台。

会议向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表示感谢。

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二Ο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件

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着力抓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工作

陈吉宁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首批获得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的77所培养单位。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想请大家围绕“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着力抓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工作”这一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促进首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一个良好开局,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全国工程管理教指委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向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向参会的各位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想着重讲三点想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研究生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创新的形式和创新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工程高度地融合。从我国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对我国工程事业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对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以来,国家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2008年1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要调整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比例,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专业学位,改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局面,为各行各业培养一线专业人才。2009年1月,教育部决定所有专业学位都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月,教育部发文强调: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9月,教育部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提出必须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改革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实现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19种硕士专业学位;5月,国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月,国家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1年3月,教育部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目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在酝酿讨论中,协同创新将成为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热点。上述这些举措,一条主线就是,“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与上述改革与发展主流相呼应的是,早在几年前,中国工程院一批院士就提出了设置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的动议。经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多次研讨与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1月设置了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联合召开了包括工程管理硕士在内的29种专业学位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教育从此开始了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下,在教指委的咨询和指导下,在各培养单位教育实践与探索下的规范、有序的发展历程。

工程管理作为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的重要结合点,在现代化工程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大地上展开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工程管理还不完全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是我国现代化工程事业的生命线。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就是高等工程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使我们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对现代化工程事业起到智力和人才支撑的作用。

国家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开辟了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新途径。这是我国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充分认识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积极主动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我国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为我国现代化工程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要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我国工程管理方面的本科教育已有较长时间了,但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是首次,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今天我想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1.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教育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核心是培养懂管理的工程师。

这一培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是素质要求,第二是知识要求,第三是能力要求。首先,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其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扎实掌握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工程管理知识。最后,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概括到教育定位上,就是正规化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规化是指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开展的是学位教育,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主渠道,不能搞在职培训、中介办班;高层次是指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是硕士研究生层次;复合式是指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跨学科跨院系培养管理知识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相复合的人才;应用型是指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培养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育定位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与标杆,需要我们在培养工作准确把握,全面体现到生源组织、招生考试、选拔录取、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实践、论文工作等培养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社会需求。

2.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要求。

培养目标中的第一点素质要求和第三点能力要求,大家应该没有太多异议。而对于第二点,就是管理知识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这应该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培养单位,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个难点是在课程设置上,工程管理的核心课程有哪些?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这两者如何把握,各占多少比例?对此,各培养单位要根据自己学校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定位来研究确定。我认为,工程管理,工程是定语,管理是主语,是面向工程的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指导意见应成为我们把握这一尺度的原则。即:“课程设置应以工程管理学科为基础,与相关工程学科相结合,充分反映工程管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第二个难点是在课程教学上。管理与工程领域专业知识要复合。怎么复合?如果管理教师只讲管理理论,专业教师只讲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不进行教学研讨,这只能是简单的知识相加,不能称之为知识的复合和知识的融合。研究生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的学院一起研究、讨论和制订新的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各培养单位应认真研究培养方案,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工程管理学科知识与相关工程学科知识的结合,切实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有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使之至少在课程设置上有自己的独特体系,与面向项目的项目管理,与面向工商业的工商管理,面向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3.正确处理培养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点,培养方案同质化的问题。

工程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然后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再来研究制定培养目标、生源要求、课程设置等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否则,人家招生,我也招生,人家招什么,我也招什么,人家怎么培养,我也怎么培养。培养的同质化,是不利于满足工程多样化需求的,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无的放矢,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点,不考虑生源专业结构的培养问题。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各培养单位一定要重视生源的专业结构与培养质量的问题。2011年全国首次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一共录取了400多人,其中非理工背景的学生比例偏多,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培养单位要针对不同背景的生源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以保证所培养的研究生具备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工程管理知识。

第三点,生源数量所带来的培养问题。

从2011年的首次数据看,有些学校招生录取人数较少。从2012年报名情况看,数量有可能有较大上升。各培养单位要注意把握规模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教指委职能之一是监督质量。对于规模和质量的问题将给予高度的关注。教指委会研究通过培养质量合格评估和教育认证评估等形式,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主、自律、他律发展模式的形成。

第三、要着力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社会生产越来越精细,专业隔离越来越明显;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却越来越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即常说的T型人才。单纯的具有管理技能,或者说单纯的具有工程技术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正是这种懂工程技术、又懂科学管理的T型人才。

为此,我们建议着重以下四方面的思考:

第一、坚定正规化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定位,明确服务方向。坚持这一定位,明确是为某一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服务方向,是对学位设置方案规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更加突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和职业定位。有利于培养单位进一步转变观念,克服实际工作中工程管理与其他管理类硕士定位混淆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单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在职业资格和教育认证方面与国际国内相关制度实现对接。

第二、着力形成特色,走内涵发展将是当前和今后的长期任务。工程管理是针对特定工程领域方向的,各培养单位要根据自身定位、办学资源和社会需求,来确定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自身特色。注意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完善。

第三、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培养工作,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是改进培养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培养单位要研究自己的就业质量标准和职业发展质量标准。可以通过合格评估与教育认证等许多方式,长期地、密切地关注今后毕业生的情况。应认识到,一个学校获得学位授权,并不能代表这个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始终合格。要通过合格评估和第三方的教育认证,不断督促、鞭策和激励学校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要构建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工程人才中的人,左撇右捺,代表着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需要教育部门和工程用人部门共同书写。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工程部门联合培养所需人才。坚持“创新引领、需求导向、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原则,从解决突出问题出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优势和积极性,积极促进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校企协同创新的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