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动态

清工开悟 一课到底|传承工程智慧,开启管理新篇——清华大学2025级MEM《工程管理导引》课程精彩启幕

2025-07-17    点击:

7月12日至13日,2025级《工程管理导引》课程正式开课。清华大学MEM学生、北京交通大学部分MEM学生、校友课程导师、课程教师300余人,共同开启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的新征程。今年,课程已进入6.0阶段,课程定位为价值回归、实践成果、医工交叉、小美实用。通过15位左右同学、不同专业形成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课程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实现跨专业交流和行业资源融合,全面拥抱AI的发展趋势,用3个月的时间,群策群力,解决产学研中的若干共性问题,以团队学习和研究开展“真题实做”。

学术盛宴:大师云集,思想碰撞

课程开幕式在建筑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清华MEM教育中心主任张伟教授以《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思考》主旨演讲拉开序幕,重点探讨了读研的层次提升、心智成熟与知识技能专业化等核心问题,为会议奠定了聚焦人才培育、服务国家需求的鲜明基调。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执行院长王仲教授带来《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医疗"人工"的替代演进》,王仲教授结合自身从医生到管理者的职业转型经历,梳理了传统医院的发展历程与AI赋能进程,生动展示人工智能如何重构传统医疗行业逻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副总工程师、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军进分享《建筑工程领袖的结构挑战与创新实践》,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系统介绍了建筑行业背景、结构专业范畴、结构类型及我国现行抗震设计方法。创新提出"工程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科研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工程解决一个问题,科研解决一类问题"。

清华大学数学系白峰杉教授以《国际和历史视野下的大工科教育》为题,从问题背景、案例研究、思考展望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白教授指出大工科思维的核心在于问题意识——定义出好的问题是颠覆性创新的源头,其本质是突破人类已知的边界,核心在于持续创新。

创新实践:Learn By Doing模式

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临宁以《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导引课程》为题,从课程定位、课程资源、课程主题、课程组织、课程产出五个方面,对课程设计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课程聚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采用“Learn By Doing”的教学模式,围绕工业智能、智能系统、智能采购、医工融合四个主题,将学生分为18个小组,模拟公司运营,完成创业任务。课程强调“清工开悟,一课到底”,确保教学过程一以贯之。

传承文化:校友薪火相传

校友课程导师授证书仪式温馨而振奋,彰显了清华MEM"薪火相传、融合创新"的精神底蕴。这一环节搭建起“在校学习-职场实践-反哺教育”的闭环生态,让教育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课程基金捐赠环节,2024级太仆寺旗文旅课题小组则以草原越野嘉年华活动盈余,代表全体24级捐赠至25级课程。捐赠仪式上,24级代表王立宇与25级代表宋雨祥、王丽萍完成交接。这份跨越年级的接力,既承载着学长学姐的期许,也为课程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实战演练:创新工坊显身手

第二天的高强度团队建设和小组讨论将舜德楼教室化身"创新工坊"。18个小组在校友课程导师带领下,针对实际工程管理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并在"双会场并行制"的汇报环节中进行开题汇报。这场密集的协作、研讨、产出与演讲训练,是对"Learn By Doing"模式最直接的实战演练。新生们将工程管理工具应用于真实场景,在老师的深度点评和小组的互鉴中不断精进。

清工开悟,一课到底

传承工程智慧,开启管理新篇。清华大学2025级MEM《工程管理导引》课程,在这个夏日精彩启幕。从大师云集的学术盛宴,到创新实践的Learn By Doing模式;从校友薪火相传的温馨时刻,到创新工坊的实战演练——300余名师生共同见证了工程管理教育的创新突破。在AI浪潮汹涌的时代,我们用工程思维拥抱变革,用管理智慧引领未来。新一代清华MEM人将肩负"科技赋能管理"的使命,以创新为不竭动力,在时代赋予的考卷上,书写属于工程管理者的担当答案。

感谢所有参与课程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


文 字:杨智豪

供 图:谢永义、李帅等

视 频:叶子琳

排 版:韩光思

编 辑:赵华安、封雪平

审 核: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