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座

研发新一代智能医疗设备,推动国家人口健康发展-《医养产业前沿》讲座系列(四)

2023-12-26    点击:

【编者按】冬日里的校园,洒满了温柔的阳光,苍凉的大地,静静地享受着爱的供养。近期,校园内咳嗽感冒的师生随处可见,特此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和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联合组织了为期2天的《医养产业前沿》讲座。

12月10日晚上,主持前沿讲座的是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党委书记、科研副系主任李乐飞。清华大学建筑报告厅迎来了第四讲讲师——田捷教授。

田捷教授是基金委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AAAS\IEEE\SPIE\AIMBE\ISMRM Fellow,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专委会副主委。课程的题目是《新一代智能医疗设备:从研发到临床应用与产业化》。

田捷教授以时间为轴向,从产品初创、临床验证、产品拿证的不同阶段,到产品销量、医生感受、患者获益3个视角阐述了新一代智能医疗设备研制的逻辑流程;以免疫治疗为例,从发现关键分子到首次上人体临床转化经历了16年,从首次上人体到证实临床获益(产业转化)经历了10年。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跨越鸿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在应用机器学习,通过基因组的、表型组的、环境的预测因子解决之前难解的问题。智能医疗将改变人类医疗的现状,促进人类认知的第二次革命。

 田捷教授提到,“人类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与人类技术能力不匹配”的医学本质问题,从健康到发现,临床医学持续创新的需求始终存在,科研对实现人类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临床难点提炼临床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提供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具备临床应用价值的脉络,开启“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回归临床”的临床创新发展思路。

美国在人口健康领域投入巨大,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迅猛,12年内增长了300%;中国对医院的创新投入也在逐年递增,国家医学中心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大国重器,世界前沿;临床牵引,五力联动;问题导向,患者为先;攻关为主,全面提升;揭榜挂帅,举国体制”,诊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遇到了巨大新机遇。

传统医学成像的核心技术专利大部分被国外公司垄断,专利数量和平均应用时间都比较落后,但是智能医疗新型分子成像技术,分子影像可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不仅能标得上,还能看得到,让医生切得准,保护功能风险控制,多个活体成像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我国的平均专利数量和应用时间比国外具有优势,带来打破垄断,换道超越发展的新机遇。

最后,田捷教授认为,未来的影像科医生应该是在信息变革下,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像信息学专家,人工智能在健康信息研究和应用领域实现智能重建,为现行诊疗提供“信号—图像—知识”更精准的诊断结果。从平台构建、前瞻实验、临床评估到预期结果,构建支持创新的交叉学科团队,夯实疾病防治的研发基础,研制临床应用的商业产品,契合人口健康的国家战略。


   

   田捷教授作报告


图文:刘亚珍

审核:张伟、李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