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至28日,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走进长三角,开展“共建可持续未来:MEM教育与能源发展”为主题的清洁能源产业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教学活动由清华大学MEM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临宁老师指导,汇聚了清华MEM学生来自不同能源领域的“行业专家”,通过产业链标杆企业参访、通勤间隙的移动研讨会与专场产学研共享课堂等形式,深度解析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在核电、光伏、储能、智能电网、零碳园区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探索工程管理理论在能源系统优化、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价值链重构中的前沿应用,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技术突破与管理变革展开协同创新。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采用了“任课教师选题,参与学生共建”的众筹创新模式,由带队教师指定实践主题,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访企业资源并设计线路。同时,参与学生需根据自己在能源领域的从业经验与知识积累,完成部分课程设计与内容开发,并在课程结束的共享课堂进行分享,最后由任课教师聚焦主题并开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并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工程管理实践前沿分享。

在28日天合光能的产学研共享课堂上,蔡临宁老师对清华MEM教育发展、学生群体构成、跨院系交叉培养特色以及新《学位法》实施后,实践成果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的重大改革做了分享。然后由汤威(MEM2024,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讲解了国家能源政策、用能现状与发展瓶颈;张繁(MEM2018,清华大学MEM教育中心)讲解了风电装备的发展、产业链构成、头部企业与未来挑战;张洪欣(MEM2024,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分享了光伏产业技术迭代曲线、产业链分工、行业痛点、储能配套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常友(MEM2024,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普及了压水堆核电站构型、中国核电自主创新与产业布局、核电产业多堆型与多样化场景应用和终极能源聚变堆“人造太阳”的研究现状;马群(MEM2024,国家电网山东菏泽公司)从电网的角度,讲述了中国电网规模、先进电力系统演进、特高压输变电与大型基地高比例外送、源网荷储协同控制、虚拟电厂和分布式智能电网技术等前沿知识。
课堂最后环节,由蔡临宁老师围绕产品聚焦、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选择问题,结合济南二机床“两碗饭吃了八十年”、比亚迪汽车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跨越式发展、宝信“天行”工业级大型PLC创新、隆基绿能BC2.0电池产业化等案例分析,提出了清洁能源产业韧性供应链与国产自主可控的问题,并结合阿舒尔技术迭代曲线理论,指出了产业发展S曲线周期性演进与多曲线迭代的必然性,就能源产业如何突破约束,选择成熟期与失速点之间的关键时机,通过技术复用延伸、产业链垂直整合、生态化平台构建和颠覆式自我革命等选项,推动技术变革与穿越周期的有效路径。

得益于‘教师选题-学生共建’模式,本次活动实现三大突破:通过学生主导资源整合和课程共建,显著提升了MEM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深度与主体性,实现“知行合一”;通过精准匹配产业前沿企业参访,并结合移动研讨会,强化了产教融合的实效性;通过跨领域知识整合,验证工程管理理论的多场景应用,催生创新解决方案。并且,以众筹模式降低资源获取成本,轻量化组织提升教学灵活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双碳”目标下的伦理思考与技术推广,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工程管理人才。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MEM同学充分感受到了清洁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同学们不仅领会到了秦山核电 “国之光荣”的深刻寓意,也增强了对光伏产业在极限压强下“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开放创新“、”长期艰苦奋斗“、”全力追求卓越“、”共担共创共享“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既提高了工程管理知识学习中的思辨能力,也激发了在后续工作中奋发图强的决心与干劲。

蔡临宁老师组织的本次共建共享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为工程管理教育提供了可复用的“长三角样本”,缩短了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的距离,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特别鸣谢(按参访路线排序):
上海宝信软件有限公司
上海新漫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原运维海外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核电科技馆
秦山核电有限公司
核工业数据中心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