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决赛在北京理工大学落幕。作为我国工程管理领域权威的全国性赛事,本届大赛吸引全国 118 支队伍同台竞技。清华大学参赛团队表现亮眼,三支队伍在两大赛道强势斩获一等奖。
参赛项目分别为「产业创新赛道」的无人机高速公路巡航,「医工融合赛道」的医疗护理机器人、六分钟步行测试心肺能力。其中前两项源于清工开悟《工程管理导引课》升级打磨,第三项由 2012 级校友创业项目经 2023 级在读生优化而成。成果不仅彰显了清华 “知行合一” 的育人理念与产学研融合优势,也代表了MEM教育中心“清工开悟,一课到底”的实践意义,更离不开辽宁交投、航天总院、北医三院等单位产业指导教师及专家的悉心指导。

蔡临宁老师与获奖队伍合影
(左起吴瑞涛、陆居平、蔡临宁、王丽萍)

“产业创新”赛道一等奖(左二)
「产业创新赛道」空-地-云”链动新基建:京哈高速 238 公里低空巡检案例实践
清华大学 “低空智行” 团队针对高速公路传统巡检长期面临安全风险高、效率低下与成本高昂的行业痛点,依托系统工程方法论,构建了国内首个覆盖238公里的“空-地-云”一体化低空智能巡检体系,真正实现从技术到管理的系统化突破。
该方案通过部署27座无人机自动机场,结合A*改进航路规划算法与轻量化YOLOv8检测模型,实现18类交通事件与路域病害的自动识别。项目打通238公里全路域数据链路,支持无人机贴路飞行、精准绕障;AI识别精度高达95.7%,可识别东北地区积雪、团雾等复杂气象,展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项目的成功经验不仅可复制至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巡检场景,更为低空经济在物流、应急、城市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的硬核创新能获奖,是对团队深耕行业痛点、务实解决问题的一份肯定。

“低空智行”团队合影
「医工融合赛道」

“医工融合”赛道一等奖2支队伍(左二、右二)
「医工融合赛道」病房里的“千里眼”—基于视觉理解的病房可移动巡检系统
面对老龄化加剧与护理人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病房人工巡检模式存在“护理效率瓶颈高、巡检风险盲区多、护理信息化程度低”的三大痛点。“清医千里眼团队”研发了基于视觉理解的病房可移动巡检系统,运用人工反馈增强视觉感知、多传感器融合 SLAM 导航及智能终端报警确认技术,构建“自主巡检-风险预警-信息集成”人机协同护理新模式。
通过建立 VERS(人机协同护理价值评估)模型,以“减少重复劳动、聚焦护理价值”为目标,形成“AI 赋能-人机协同-价值释放”的智慧护理新范式,为各级医院应对人力压力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系统解决方案,让护士人员拥有超视距感知的“病房千里眼”。

“清医千里眼”团队合影
「医工融合赛道」六分之间,智愈之道—6MWT 数智化心肺动态评估研究
为破解传统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距误差大、数据不全面、临床效率低等痛点,清华大学团队打造 “6MWT 数智化心肺动态评估” 解决方案,构建 “多端协同 + 动态监测 + 全流程数智管理” 的医工融合创新体系。
该系统创新采用背包式集成设计,整合 7 导动态心电、血压、血氧等多模态监测设备,通过自研长距离蓝牙模块实现 35-50 米稳定传输,测距误差控制在 ±3 米内,移动数据丢包率低于 0.1%。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将医护投入从 3 人减至 1 人,全程耗时压缩至 30 分钟内,自动生成含运动处方的 7 类专业报告。
项目推动 6MWT 首次纳入疾病诊断范畴,助力三部专家共识发布,覆盖 95% 以上目标人群,已落地全国 28 省 700 余家医疗机构。临床验证显示,其可使患者 30 天再住院率下降、康复周期缩短,为基层医疗、慢病管理提供低成本高收益方案,树立医工融合创新标杆。

“沃克医生”团队合影
清华 MEM 团队此次斩获佳绩,绝非偶然,而是其深耕工程管理教育、创新育人模式的必然结果。从依托《工程管理导引课》打磨出的高速巡检与护理机器人项目,到校友创业与在校生接力优化的心肺评估方案,“清工开悟,一课到底” 的理念贯穿始终,让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行业痛点的实践能力。

参赛队伍及教师队伍合影(部分)
这背后,是清华 MEM 对 “知行合一” 的坚守 —— 既以顶尖学科实力筑牢技术与管理双重根基,又通过联动辽宁交投、北医三院等单位,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桥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系统思维与攻坚能力。
未来,清华 MEM 将持续以培养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为核心,紧扣智慧交通、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让课程体系更贴产业、育人路径更重实效,为工程管理领域输送更多能破解复杂难题、创造社会价值的骨干力量,彰显顶尖学府服务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
记者: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