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跨介质传输机制与高效净化技术相关研究;在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等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技术成果在多项工程中成功应用;承担和参加国家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北京市杰青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担任科技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委员、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跨介质环境模拟与调控大科学装置负责人、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水污染防治方向执笔人等。
1. 地下水修复与安全利用,包括劣质地下水形成与演化机理、PRB系统原位修复地下水中重金属、无机污染,靶向识别与可控释放材料去除土壤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PPCPs与EDCs等新污染物在地下和土壤中风险与控制技术,多水源补充地下水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
2. 单原子和纳米环境修复材料开发,包括单原子催化材料、靶向识别与可控释放纳米材料开发及其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
3. 复合污染地表-地下跨介质界面过程机制,水-土-气跨介质环境模拟大科学装置构建。
4. 区域氮污染控制,包括氮物质流与环境中的归趋,地下水中氮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城市水体氮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