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座

“以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 康养与慢病管理的融合创新 -《医养产业前沿》讲座系列一

2023-12-26    点击:

【编者按】冬日里的校园,洒满了温柔的阳光,苍凉的大地,静静地享受着爱的供养。近期,校园内咳嗽感冒的师生随处可见,特此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和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联合组织了为期2天的《医养产业前沿》讲座。

12月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建筑报告厅迎来健康医疗产业管理主题方向首堂专业课,主持本次前沿讲座的是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顾问、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于明。300余名清华MEM不同年级的同学们汇聚一堂,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主任医师、王仲教授的精彩演讲。

王仲教授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全科医学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委,也曾任中国医促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他是中国急诊医学创始人邵孝鉷教授的学生,是中国第一批急诊医学专科医师之一,也是中国较早参与全科医学发展工作的临床医生之一。他演讲的题目是《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医疗、健康与创新》。

王仲教授认为,近几十年我国社会大幅度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收到全球瞩目。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医疗花费都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提升,这使得我国各项健康指标有所提升。但相较于我国医疗投入,特别是包括近些年大量体检支出,我国的居民健康状况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由此看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依赖“单纯医疗服务”、靠“筛查”制造病人的手段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健康水平,还可能导致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保险支付不足的困境。

从看病向维护健康转变势在必行,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方向。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不再仅仅为“患者”“看病”,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民健康。

王仲教授指出,现代社会下影响(健康)寿命的主要因素很多,但大家认为的包括:遗传、习惯、教育、环境4个方面对预期健康寿命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相反,卫生资源、人们的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工作状态、生活理念等对现代人群的健康影响却逐渐凸显,且与日俱增。王仲教授对上述问题逐项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经常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和城市综合症”,以及由“现代化生活”导致的突出健康问题,如干眼、失眠、颈腰椎、神经衰弱、职场焦虑、压力反应、骨骼肌减少、代谢综合征等。这是这些现代生活使我们中很多人成为“病人”。

王仲教授发现,随着我们健康、医疗观念的转变,中国的“医患”关系内涵也在发生转变。在传统医疗服务中,患者就医叫“求医问药”,而在“医疗市场化”前提下,患者成为“上帝”。未来在现代医学伦理关系下,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医患关系也会发生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看“有病的人”、以“去痛”为目的,“医患关系”将被居民与健康管理者关系取代,持续构建人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强化基层卫生建设、强调健康促进、提倡分级诊疗、推动家庭医生服务,提高健康寿命。

“大健康”观念下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将包括社区(乡村)等基层医疗服务,综合医院医疗服务。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未来健康服务要下沉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病人”并非都来大型综合医院。是否决定就医是“一个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复杂态度和行为的组合,这些态度和行为看起来往往是神秘、非理性,甚至是错误和相对不可改变的。”患者找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除疾病”,而常常是解决躯体症状、解决心理担忧、例行检查,换言之是解除“病痛”。中国的政府对老百姓是非常关爱的,中国的医疗质量不仅仅不低,而且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效率更高,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

最后,王仲教授讲到从临床诊疗分类看全科医学,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领域创新不能停留在为医院提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社区医疗和居家(包括机构)健康养老支持更加有序发展,健康中国战略,医疗体系将改变,未来我们的医疗急诊体系会向“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转变,急诊将向“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改革。


   

王仲教授作报告


图文:刘亚珍

审核:张伟、李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