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至19日,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MEM)组织80余名师生前往山西长治开展为期4天的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复兴之志”为主题,通过企业调研、红色教育、政企对话和生态考察等形式,为师生打造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平台,深刻感受了长治市在产业升级、红色文化传承及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
一、智造赋能:解码工业强市的创新密码
(一)聚焦工业人才与产业升级
在实践期间,清华 MEM 师生深入多家企业,探寻工业发展核心要素。16-18日,先后走访山西宏达聚益、山西捷成数控、首钢长治钢铁、航天清华装备及淮海工业等公司。宏达聚益加大研发投入,迈向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捷成数控的高精度设备,让同学们领悟“工匠精神”;在首钢长治钢铁,参观牛旭红大师技能工作室,了解到企业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对新中国建设的突出贡献;国家级技能大师韩利萍与周建民,分别在航天发射和国防装备制造领域成就卓越,他们的精湛技艺保障了航天发射和国防装备制造,凸显了高技能人才在工程管理中的核心价值。这些企业实践让师生认识到,人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工匠精神”与高技能人才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电子信息:新兴产业的集群崛起
4月17日,师生们还走访了陕西高科华烨电子集团和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在高科华烨,智能化生产车间和前沿产品令人眼前一亮,双方围绕行业发展展开的交流,为产学研合作开拓了新思路。中科潞安的深紫外 LED 技术,展现了科技创新赋能民生的广阔前景。

(三)聚焦健康与绿色产业创新
4月17-18日,在山西纳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抗体医药+植物萃取”的多元产品体系令人瞩目,尤其是抗癌药物的突破和健康产品的开发,推动了产业融合。山西中德塑钢型材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在门窗、管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彰显了塑型材产业的低碳转型成效。

二、红色寻根:在历史坐标中坚定初心
(一)工厂记忆:军工遗产的精神传承
4月16日,参观刘伯承兵工厂旧址,师生们了解到军工人在艰苦条件下为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创业精神。

(二)革命丰碑:太行的信仰之光
4月17-19日,实践团队走访了长治六府公园、潞安府衙遗址、上党战役北关战地旧址等多处红色纪念地。在“信仰的力量—我讲太行抗战”讲座中,师生们感悟到太行抗战中信仰的力量。在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和冀南银行小寨旧址,师生们向烈士敬献鲜花,学习红色金融历史,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此次参观,让清华MEM师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的伟大精神,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表示,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三、政企对话:共话长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6日上午和18日下午,分别举行了两场产学研座谈会。在长治市太行青年人才创业园,双方围绕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等议题展开讨论,团队成员为区域经济转型建言献策。在漳泽湖畔的中国人才夏宫服务中心,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展开的讨论,为长治物流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化了长治市与行业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的沟通与合作。

此次座谈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桥梁,也为MEM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学习机会。团队将总结长治经验,助力产学研融合,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四、生态探幽:湿地调研中的绿色发展启示
4月18日下午,在人才夏宫,“生态+人才”的融合模式体现了长治对人才的重视。漳泽湖湿地公园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成为城市“绿肺”,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

以知促行,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此次长治实践活动,让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工业与生态”的交融中,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革命老区的奋进力量。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激励着师生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管理人才。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供稿:袁婧文、陈菲菲、米鹏
配图:梁爽、张乾宇
编辑:赵华安
审核:秦颖超